化工界华为,中国最能打的地方国企
年秋招,万华化学在各大化工院校宣讲,为应届博士生开出了45万元的年薪,并为入职员工提供购房无息借款与成本价购房资格。招聘信息发布当晚,因涌入求职者太多,官网数次崩溃。化工行业待遇偏低,是业内公认的事实。万华在用人上的大手笔,突破了“化工行业的天花板”。万华底气何来?如今的万华,坐拥3400亿市值,连续四年净利润超百亿,是中国唯一拥有MDI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,年产量达260万吨,为世界最大的MDI供应商。凭借在MDI领域取得的成绩,万华化学被称为“化工界的华为”。MDI指的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,原材料以石油衍生物为主,是生产聚氨酯的关键原料。聚氨酯是一种高分子材料,英文名为polyurethane,简称PU,有着较好的弹性和隔热能力,可以制作塑料、橡胶、纤维、涂料、粘合剂等材料。聚氨酯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化学家O.Bayer发明,由于配方灵活、性能稳定、产品千变万化,逐步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中。其中最主要的用途是生产鞋底原液,此外,聚氨酯还用于合成革、沙发、床垫,汽车、飞机坐垫,空调、冰箱、冷柜隔热材料等,从纺织、家电、建筑、建材,到化工、轻工、线缆、医疗、汽车、交通运输等领域无处不在。作为聚氨酯下游重要产品之一的氨纶,因不易变形的特性,更是运动服、休闲服、内衣、袜子等的面料成分,需求保持高速增长。如今,人们的日常生活早已离不开聚氨酯,除了衣帽鞋袜、各类电器,甚至手机壳、智能手表,以及牙套、口罩、防护服、避孕套中,都有聚氨酯的身影。虽然MDI是如此重要的原材料,但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一直都生产不出来,MDI的生产技术被外国牢牢垄断。万华化学的起步,就是为了改变MDI“卡脖子”的局面。1978年,烟台合成革厂成立,主要从事聚氨酯的开发,是万华化学的前身。改革开放刚刚开始,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。彼时,中国还是“布鞋上的国家”,拥有一双锃亮的皮鞋,象征着时髦与身份。“让每个中国人都穿得起皮鞋”的任务重要而紧迫,国务院主管工业的副总理李先念在批复文件上写下,“望越快谈成越好”。这是“六五”期间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。国家大力支持,建厂轰轰烈烈,要人给人,要钱给钱。公司从日本引进了聚氨酯合成革生产线,各类成本核算到一起,项目建设总概算4.6亿元,占当年中国财政收入的4%。7000人声势浩荡,从全国各地赶到烟台,锦西化工厂副厂长刘永祯调任而来,成为万华的第一代掌门人。刘永祯从事化工领域多年,曾担任化工部直属企业总工程师,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。砂石布满荒地,推土机和工人有序忙碌,数千人齐心奋战五年。1983年,万华终于试车成功,剪彩仪式当天,中央领导专程前来庆祝。万华由此出发,载着人民朴素的愿望。现实不如理想丰满。万华重金引进的MDI生产设备,是日本企业早就淘汰的旧装置,只有60年代的工艺水准,年产仅一万吨。即便这套设备过时,日方还在协议中写道,十年之内,万华不能在国际市场销售MDI产品。不平等条约背后是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。MDI技术起源于德国,涉及工艺流程复杂,需要用到几十种原料进行化学反应,这些原料无法长距离运输,必须在现场生成制备,因此,任何失误都会导致生产失败。